发展历程
2004-2006年,初创发展:
2004年,作为中山大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东校区的建立,为中山大学创造了更为有利的学术环境,进一步拓展了办学的发展空间。为应对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软件学院、传播与设计学院的2004级新生的实验教学任务,东校区初步完成了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实验室、电路基础实验室等数个基础教学实验室的建设。从而保障了相关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也为中心的正式成立和后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7-2009年,整合成型:
到2007年,随着校区搬迁工作的逐步推进,东校区信息技术类专业的本科生也越来越多,原有的分割化的、面向各个学院的实验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新形势的需求,为此,学校主导成立了信息技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山大学)。中心立足校级平台,以“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集中投入、统一管理”为建设发展原则。积极整合实验教学资源,优化教学体系,依托“985工程”专项建设经费以及校企合作共建经费,兴建了数字模拟电路实验室、数学建模实验室、“中山大学-网通3G通信实验室”、“中山大学-HP非线性编辑网络实验室”、“中山大学-HP动漫实验室”和“中山大学-Intel嵌入式实验室”等一大批专业实验室。至此,中心规划建设的四大实验教学平台(基础实验教学平台、学科专业实验教学平台、开放式创新实验平台、研究型实验教学平台)已基本成型。这种层次化、立体化的平台体系,既保证了基本实验教学的水平和质量,也为学生提升创新能力、科研能力提供了良好支持。
2009-2012年,完善优化:
2009年后,中心将主要精力放在四大实验教学平台的优化和完善上。硬件方面,除了与时俱进补充完善各类实验设备;并建成了移动终端创新实验室、智能机器人技术实验室、“中山大学-金智慧物联网实验室”等多间面向学科前沿的专业实验室,以进一步提升中心的研究型教学和创新型教学水平;还完成了ACM程序设计竞赛实训中心、电子设计大赛实训中心、嵌入式系统及其应用实训中心、学生信息科技创新活动中心等多个实践技能培训中心的建设工作。软件方面,中心从带队教师、开放性实验环境、创新基金等多个方面加大对学科竞赛、课外科研等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还与数字家庭国家工程中心、广东省信息安全技术重点实验室等多间科研实验室进一步加强联系,建立了稳定长效的本科生科研项目参与机制,为学校的科研人才储备规划提供支撑。通过软硬件两方面的优化与完善,使得中心成为了涵盖实验教学、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学科竞赛、实践技能培训等多个功能领域的综合性实验中心,为学校的信息技术类创新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