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架构

1.实验室建设思路

 

  中心坚持以“实验教学改革带动实验室建设、基于大平台实现资源共享”的原则来指导实验室建设,这是一种新的建设模式探索,是国内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运行体制上的突破。这种实验室建设思路克服了以往院系各自规划、各自建设实验室的弊端,避免了同类或相似实验室的重复建设;同时有利于实验教学中的学科交叉与融合。多年来的建设与运行结果表明,这种以实验教学改革带动公共实验大平台建设的思路能够在降低人、财、物建设与管理运行成本投入的同时,在实验场地与实验设备的综合利用率、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与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取得成果等方面得到显著的提高和加强。

  经过多年建设的、基础扎实的学科专业实验室,和经过严格论证、精心组织的一批校企共建实验室,加上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全方位多层次的紧密结合,为实验教学中心的业务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组团化的实验室架构

 

  由于实验教学中心下属实验室及承担实验课程众多,为了更为有效地整合、利用实验教学资源,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中心制定了以实验组团为整合型单元的实验室架构。即以各个专业实验室为最基本单元,再根据各类专业课程的相似性与相关度将这些专业实验室整合为不同的实验组团。


 

1
实验组团架构示意图

 

  每个实验组团都相应配备了专业的教学团队,他们都由知名教授和在实验教学中卓有成绩的一线教师组成。教学团队的作用不仅仅在于授课,还要参与中心每项改革与建设方案的专家论证,其论证结果最后还要经过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核后才加以实施,以保证改革方案的严肃性、正确性和科学性。下面选取与硬件基础综合实验相关的几个实验组团来详细解释这种架构的组成与运作方式:

 

(1)电子基础实验组团

  • 电路基础实验室
  • 电子工艺实验室
  • 电子线路实验室
  • 微机原理实验室
  • 教学团队:农革、李宁、张木水、蒋鸿雁、刘敏

 

(2)通信专业实验组团

  • 通信原理实验室
  • 射频与微波技术实验室(中山大学-安泰信共建实验室)
  • 天线技术实验室(中山大学-安泰信共建实验室)
  • 射频测量技术实验室(中山大学-安捷伦共建实验室)
  • 教学团队:龙云亮、李元新、黄晓、黄超

 

(3)自动化专业实验组团

  • 控制技术实验室
  • PLC技术实验室(中山大学-欧姆龙共建实验室)
  • 虚拟仪器技术实验室(中山大学-NI共建实验室)
  • 智能机器人技术实验室
  • 教学团队:保延翔、王国立、杨智、杨然、成慧、陈曼娜

 

(4)电子学与信息系统实验组团

  • 可编程逻辑器件实验室(中山大学-XILINX共建实验室)
  • 单片机实验室(中山大学-ATMEL共建实验室)
  • 虚拟仿真技术实验室(中山大学-LABCENTER认证实验室)
  • 数字信号处理实验室(中山大学-TI共建实验室)
  • 教学团队:谭洪舟、马争鸣、黄以华、梁凡、黄耀樑、梁志勇